湘潭在线1月4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2020年,湘潭交出一张靓丽成绩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吉利新能源汽车、新松机器人、蓝思科技、中联重科、三一风电等一大批“三类500强”项目落地见效,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示范区。
一系列数据,是湘潭近年来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光阴作序,岁月流金。从新中国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一钢独大”,到研制的钢铁、风力发动机、特种线缆等高精尖产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党的十九大以来,湘潭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
绿色发展,铺就发展底色
说到湘潭产业,人们必提工业。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湘潭制造”曾创造无数辉煌。
随着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和身边其他城市一样,湘潭也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其中,以新旧动能转换问题最为突出。
老牌国企湘潭电化,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湘潭电化1958年建厂,因生产电解二氧化锰产品而蜚声海内外。2007年,湘潭电化控股子公司——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2012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湘潭电化进入发展的“寒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3年,湘潭电化所在的竹埠港化工区被列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全部28家化工企业被责令在2014年9月30日前关停退出。
“50多年打下的江山,瞬间归零。”未来之路,该何去何从?危急时刻,湘潭电化作出了历史性选择——搬迁,转型!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6亿元的湘潭电化新基地于2014年12月在雨湖区鹤岭镇正式投产。近年来,乘着国家政策春风,湘潭电化抢占先机,率先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等新领域谋篇布局。通过进军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双轮”驱动,企业年收入从2015年的6.2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74亿元。眼下,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朝着世界一流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和新能源电池材料领跑者的目标努力。
从传统大化工企业,到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领域的“新兵”,湘潭电化实现了从一次电池材料向二次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的技术跨越,也完成了由污染企业向环保企业转型发展的“凤凰涅槃”。
湘潭电化的转型之路,正是湘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湘潭市瞄准“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定位,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涌现出湘钢、湘电、吉利等百亿企业;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1 4”特色产业加快崛起。15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日益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占gdp比重的37%,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发展,集聚强大动能
如果说转型升级赋予了传统企业活力,那么科技创新则为湘潭经济带来了新动力。
刚领回“湖南省省长质量奖”的湘潭恒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公平,被业界称为“中国猴王”。由他领衔的技术团队研制出的第二代“猴车”、第三代“猴车”,一直稳坐国内市场的“头把交椅”。“猴车”全称叫矿用架空乘人装置,是输送矿工上下斜井的交通工具。因乘坐“猴车”时的姿势像极了猴子,这一装置也被俗称为“猴车”。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还要比他们做得更好。”肖公平斩钉截铁地说。
过去,受大环境影响,国内矿山机械领域长期被“洋猴车”占据主角。肖公平立志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从2006年起,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猴车”。此后又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靠着过硬的技术和实力,今年在疫情和煤炭行情走低的双重压力下,湘潭恒欣仍保持高增长态势。“恒欣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肖公平深有感触地说。
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一大批创新成果涌现。近五年,通过技术创新,湘潭不仅在多种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新产品研发、运用方面开创了多个“中国第一”,辖内企业生产的钢铁、风力发电机、特种线缆、“海牛”深海钻机、全智能高端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设备、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等高精尖产品,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智造”的代名词。
“湘潭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湘潭带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制造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构筑湘潭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湘潭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智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全力打造“一谷三城”(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文创城),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细落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湘潭智造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湘潭市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湘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5g、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方案,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企业大胆进行科技创新。
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洼地的刺激下,湘潭市企业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一大批民营企业紧随国企脚步,率先摆脱传统产业发展的桎梏,将眼光瞄向新兴、细分领域,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得益于系列措施的推进实施,如今湘潭创新能级更高、创新根基更稳、创新活力更强。最新数据显示:湘潭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3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7%,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0多亿元,成为全省第三个过百亿元的市州。
高质量发展,挖掘更多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2020年12月8日,华为ceo任正非一行到访华菱湘钢的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作为华为的“灵魂人物”,任正非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次他到访华菱湘钢,除了推动双方深度融合与提质升级外,还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要把华菱湘钢打造成智能制造的时代高地,为推动湖南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盖楼加码”。
湘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三大五中十八小”战略布局中,5个年产钢50万~100万吨中型钢铁企业之一。经过62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南方千万吨级精品钢材制造基地。近年来,湘钢持续发力智能制造,全力提产增效。2019年9月,国内第一家钢铁行业5g实景应用——“5g 智慧天车”项目在湘钢落地,蜚声业内。
“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现场深度融合,让湘钢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湘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湘钢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实践,是湘潭市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成功样板。作为一片被寄予厚望的热土,湘潭一直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奔跑。回顾近几年湘潭经济建设领域的高光时刻,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竹埠港“退二进三”,还是打造“中国智造谷”;不论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还是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市委、市政府已逐渐从“速度情结”转变为向空间、集约要生产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湘潭正将多重战略叠加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时间见证历史,也书写未来。不可否认,在高质量发展的前行道路上,湘潭还面临不少挑战。但我们坚信,伟人故里湘潭定会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潮头,浓墨重彩描绘一幅“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丽画卷!